上半年全市智能制造试点企业累计超过600家;针对人工智能制定5亿元政策大礼包;国际展会、产业链平台为“智造”业注入新活力
——2019年上半年长沙经济发展报告之二
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登辉
今年初的长沙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长沙要坚持以智能制造为统领,以产业链建设为着力点,加快动能转换,落实“三智一自主”产业布局,推进智能化改造扩面升级,打造更多智能化企业和产品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争当智能制造领跑者。
一转眼,2019年已经过半。这位领跑者,不仅跑出了速度,也跑出了精彩。
全市智能制造企业“扩面”,上半年新增203家,提前完成了600家的目标。5月举办的2019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,24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同台亮相、18万人次观展、现场订单和采购金额逾200亿元,盛况空前;4月,《关于促进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出台,鼓励园区聚精会神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;6月针对人工智能发展给出5亿元的政策“礼包”,提出打造若干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园区。
利好政策纷至沓来,大小展会相继举办,产业链平台陆续成立,企业积极性空前高涨……“智造”领跑者的步伐,正在加快。
智造扩面 新增200余家企业完成智造升级
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胡衡华曾多次指出,要将企业“入规、升高、上市、扩面”作为当下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抓手、牛鼻子,集中精力激活市场主体,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牢根基。
这四项要点中,“扩面”正是指的智能制造企业扩面提质。
提起长沙的智能制造,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三一、中联等领军企业。诚然,这些大型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先人一步,他们的智造升级,已经从生产环节扩充到产品、研发、配套甚至是售后。
但对于产业发展来说,百花齐放显然比一枝独秀更具意义。
位于宁乡的湖南德景源科技有限公司,一条锂电正极专用精密陶瓷匣钵生产线已经批量生产半年。
“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加持,使我们的产能提高了10倍,每年可生产300万只,所需人力从20个人降至七八个人。”企业负责人表示,除了生产效率的提高,机器替代人还使得生产稳定性大幅加强,产品不良率从20%降至5%。
“以龙头企业为主导,以智能制造为抓手,带动产业上下游生态链协同发展,长沙的实践与德国模式非常相似。”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首席专家董景辰认为,相比之下,长沙市委、市政府在产业智能升级的主导性上更为明显,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动,再加上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,形成了长沙高质量发展的独特模式。
像这样走向智能制造的企业,长沙今年已呈井喷之势。
据统计,2015年至2018年全市已有智能制造试点企业464家。2019年的目标是新增136家,全市累计达到600家。
让人惊喜的是,仅半年时间,就新增了203家,全市智能制造试点企业累计达到667家。
政策加油 5亿元礼包扶持人工智能